异国带娃——候鸟老人的酸甜苦辣

作者 | 周梅 北美候鸟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原本大家素不相识,邂逅美国便一见如故。他们来自古老的中国,赴美既不是为了度假,也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照看自己的孙辈。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他们不管来自国内的哪一个省,哪一个城市,甚至哪一个偏远山区。见了面,都好似久别的亲人,彼此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他们成了大洋彼岸的一只只无惧风雨的雄鹰,在太平洋上穿梭来往,飞来飞去。这便是——候鸟老人。

曾几何时,候鸟老人中有的是教授,有的是医生,有的是记者编辑,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大山深处的农民。但今天,他们褪去曾经的头衔,换成了统一的“职称”,那就是:——保育员兼炊事员。有的候鸟人曾“十指不染阳春水”,而今却依靠“下厨房”的软件,把锅碗瓢盆演奏成丰富多彩的交响曲。异国他乡,他们生活的怎样?

候鸟画像 01  孔女士:提前退休,辗转两国

孔女士是某省城重点校的高级教师,退休年龄应为60岁。十年前,她的女儿居住在日本,要在日本生孩子,可生了孩子没人照看女儿还要继续读博士。这样问题就来了,孔女士不提前退休,就没人给她女儿看孩子,女儿就完不成学业就会前功尽弃。权衡利弊后,还是要孔女士做出牺牲。她当时是高三把关的数学教师,那年54岁,当她把自己要提前退休的报告,交给领导的时候,领导说什么也不同意,“你是咱们学校的老教师了,快到高考了,你要给我撂挑子呀。不行!绝对不行!”第一次她的报告没有被批准。她很困惑,通过电话和女儿讲了事情的始末。女儿说:“妈,你想想,是你的外孙女重要,还是你的学生重要!你总催着我们生孩子,等生下来,你就真看着不管了?”最后,在女儿的一再坚持下,孔女士又一次递交了提前退休的申请,最后得以批准。
就这样她来到了日本,当时,在女儿还没有生产的这段时间里,为了多挣钱补贴他们,孔女士还办了中文家教——数学补习班。
孔女士的女儿生产了,月子由她来伺候。“百无一用是书生”,在教学上长袖善舞的孔女士,做起饭菜来却是一塌糊涂。年轻时,他们夫妻就一直在食堂吃饭,自己家基本不开火。因此厨艺不佳。来日本后,为了做好每一道菜,她带了一本《烹调大全》,按图索骥。后来还在百度上搜,用笔先把方法步骤抄下来好,再操作。她像备课一样认真地学习厨艺。
七年后,她女儿一家又从日本移居美国。这时,第二个外孙女已经出生。从日本搬家到美国他们有多少事要做呀,孔女士想帮他们一把,那时她已在中国。女儿说,等他们安顿好了让她再来。孔女士不肯,于是就自己偷偷订机票赴美,之后才告诉女儿。
在国内的机场刚刚过了安检,孔女士突然感到自己的脚底一滑,随之,一个趔趄就摔在了那里。这时,机场的工作人员迅速上前并推来了轮椅,将她扶起坐上。关切地询问孔女士还能不能登机?孔女士斩钉截铁的回答,没问题。其实,她的右腿钻心的痛。可她咬牙坚持,她不放心两个外孙女呀。一路上机组人员细心照顾,当孔女士坐着轮椅被美国旧金山机场工作人员推出来的时候,其女儿看到了此情此景先是惊愕,继而放声大哭。
本来想,到了美国立刻去看病的。很不巧,到了美国正赶上圣诞节医生放假,没能及时看病,这样又延误了几天。孔女士没有美国的医保,只能自掏腰包。于是到一个中国的中医诊所理疗按摩,一天60多美金。但她说为了外孙女,牺牲什么都值得!即使这样她还每天帮助女儿一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人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要想享受天伦之乐,就要到美国,而到了美国就要看孩子、做饭,因为年龄和身体的原因又常常感到吃不消。可要是帮不了他们,来美国探亲又有什么意义?
孔女士说,在国内我还认为自己还是个“能人”,可在美国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废人”。满眼皆英文,一下子自己就从耳聪目明变成了“聋子、哑巴”。
从中国到日本,从中国又到美国。这十年孔女士像太平洋上的一只大雁飞来飞去,从不停歇。为了女儿她不得不和老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她说自己,累并快乐着!

候鸟画像 02  董女士:国内安排好“老”,来美照顾“小”

董女士的家是“四世同堂”,董女士退休后在国内的主要任务就是照顾家里的老人。如今四位老人还有三人健在,最大的是婆婆95岁,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她丈夫家的4个兄弟姐妹轮流照顾,每家三个月。为了尽孝,也为了让其他的兄弟姐妹心里平衡,每年只要他们夫妻在国内就主动值四个月的班,完成了这个“硬指标”,到美国照顾孙辈心里才踏实。
照顾完父母,董女士又踏上了赴美的征程。为了能和国内及时沟通,确切地说是怕双方父母出现什么意外,出国前,董女士开通了手机国际漫游功能。每天一睁眼,先看有没有未接电话,再看微信。什么情况也没有,心里才安然。
来美的最初一段时间董女士和女儿一家生活得和和美美,可同在一个屋檐下,也难免会有些小小的矛盾,为生活琐事和带娃问题也常常和女儿发生争吵。
那天董女士和女儿同去逛街,女儿看到了一款打折的小皮包,说是国际大品牌。上面写着原价750美元,现价200美金。女儿看后非常想买,征求董女士的意见,董女士说,200美金,就合1400人民币呀!现在孩子还小你的包包里要带尿布,这么小的包什么也盛不下,不实用!再说,这个包和我那50多元人民币的包有啥区别!谁能看出是名牌?女儿说,“生了孩子就不能背小包,就要做黄脸婆呀!年轻就要讲品味,就你不懂名牌,背出去,别人都识货!”在董女士的反对声中,她的女儿还是买了,结果是不欢而散。
董女士爱整洁,而孩子们却随手放衣物,他们上班的时候董女士就在屋里收拾。那天,董女士把外孙散乱的衣服叠整齐,放在一旁。女儿晚上回来找外孙的外衣找不到,问董女士看到了吗?董女士说,我给你叠好放柜子里了。没想到,女儿一脸的不屑,说,“以后你别瞎收拾了,我们的东西都找不到,多耽误时间!”
外孙2岁了,到了幼儿园以后因为不习惯,那天发烧,不吃饭。女儿把他放在家里让董女士照看,并一再叮嘱不要给他喂饭,让他自己吃。他们上班走后,董女士试了一下,让他自己吃,可他就是不吃。于是,董女士边唱着歌谣,边给他喂饭,这样还真吃了一些。女儿回家后问董女士,孩子是自己吃的饭吗?董女士照实说了。女儿一脸不满,“我临走直告诉你让他自己吃,你这样做不是爱他是害他!”“我是他亲姥姥能害他?”“你这样他没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害是什么?!”董女士气的瑟瑟发抖。第二天,他们又去上班了,董女士心疼外孙,因为他太小,还是自己不好好吃。董女士就用勺子一勺一勺地喂。晚上女儿回来,董女士便主动说了这件事。没想到,女儿急了,说,“你这是旧的带娃方法,不能这么惯着他!”“孩子几天不好好吃饭了,要饿出胃病来怎么办?”“这是我的家,你照我说的做就好了!” 董女士气坏了,“难道我就是你们家的住家保姆!明天你就给我改签机票,我要回国!”
第二天,女儿主动给董女士道了歉,还请老妈吃了一次中餐自助,这样董女士才释然。但她心里盼着时间快快过,孩子奶奶快来美接班。

候鸟画像 03邵先生:女儿嫁给印度人,是我一生的痛

邵先生的女儿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门门功课优秀,还曾跳过级。是一个天生的“学霸”。2011年她从国内某重点大学本科毕业后,以全额奖学金的待遇考取了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临走时,邵先生和老伴千叮咛万嘱咐女儿:上学期间有合适的中国青年,自己要留意,毕竟也是二十多岁的大姑娘了。现在,高学历的大龄女太多了,别光顾自己的学习,耽误了终生大事。
光阴流转。一晃五年女儿毕业了。那天,她对邵先生夫妻说,“爸妈,我交了一个男朋友!”邵先生喜出望外,“快说说,是干什么的?”“是我们同专业的博士同学”。一听也是博士学历,邵先生很高兴。接着其女儿说,“但他是个外国人?”“外国人?哪个国家的?”女儿沉默了一会,说,“印度的”。“我的天!怎么能找一个印度的?!不行!坚决不行!我们就是嫁不出去也不能找印度人!”邵先生生气了。“印度人怎么了?人家不是人?在美国的谷歌、脸书、亚马逊有许多印度的高管,你们这是种族歧视?!”“那我们不管,我们祖祖辈辈都是中国人,不能改变我们的血统。如果,你和他结婚,我们就断绝来往!”邵先生气愤地说。不管邵先生和老伴怎样规劝女儿,她就是不听。最后,女儿说,“我的婚姻我做主!输赢结果我自己承担!”。在家庭及舆论的重压之下,女儿还是和那个印度小伙结了婚。但邵先生拒绝他们回中国。
两年后,女儿怀孕了。邵先生和老伴早就商量好,他们不会去美国照顾孙辈。因为,他们压根就不同意这门婚事。就在女儿怀孕7个多月的时候,突然提前生产了,还是剖腹产!婴儿因为早产,现在放在医院的保温箱里。女儿通过视频告诉了父母自己的现状,并向他们求助,希望他们能来美国照顾自己。邵先生夫妇思忖再三,毕竟是自己的女儿,说是不管,可是危急时刻能袖手旁观吗?最后,还是买了机票,登上了飞往旧金山的飞机。
这是邵先生他们夫妻第一次见印度的女婿。虽然他的肤色黝黑,但个子高挑,带着一副金丝眼睛,有几分睿智和英俊,的确气质不凡。毕竟人家也是留美博士,老两口对这个女婿的初步印象还好。但女婿听不懂中文,邵先生他们听不懂英文。故彼此的交流全靠女儿这座“桥梁”,生活上有诸多的不便。
印度人和中国人在饮食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大部分是伊斯兰教。女婿既不吃猪肉,也不吃牛肉,印度人信奉牛为“神“,基本吃素。他们喜欢吃的食物就是烙饼和咖喱米饭。无论做饭或做菜,印度人绝不用酱油或酱类调料,而离不开咖喱。女婿也如此。
邵先生夫妻认为女儿坐月子,就离不开猪肉、牛肉、羊肉。这是催奶的需要,也是对产妇身体的滋补。可当女婿看到邵先生老伴在家里煲猪蹄汤、煲牛尾汤时,一脸的不屑,嘴里用英文不停地在说着什么。虽然邵先生他们听不懂,但看女婿的表情,猜到了是对这些食物的不满。
最让邵先生看不惯的是,印度女婿在吃饭时不用筷子和勺,而用右手去抓。邵先生认为这是落后、愚昧的表现,便找借口不和他同一时间吃饭。客观地说,这是印度人的生活习惯使然,是两个民族文化的不同,无所谓对错。
语言的不通,饮食的不同,方方面面的差异,使邵先生夫妇感到度日如年,几次想提前回国,又怕女儿无人照顾受委屈。他们实在搞不懂女儿为什么要找一个和自己民族文化相去甚远的印度人,他们有怨恨、有不满、心有千千结,但无论如何都默默地隐忍了。最后,还是坚持了5个半月如期回国。

更多候鸟画像去国万里,斩不断的乡愁

在美国的各个州,住着许多看孙辈的中国老人,他们像一条缺氧又缺水的鱼儿,渴望汇入波涛汹涌的大海。
在美国旧金山湾区的一个个小公园里,每到周六周日或法定的美国节假日,都会聚集着许多中国大爷大妈。他们的子女放假,孙辈不用他们照看,所以他们也放假。这是他们排解乡愁的港湾,是他们的心灵的驿站。他们的乡音、乡愁、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释放。
这一隅,是中国大妈最擅长的广场舞。你看那些身材略显臃肿的大妈们,手持扇子,身披纱巾,一行行,一队队,面带笑容翩翩起舞。
那一隅,或花甲、或古稀的老人们在打着中国的太极拳,伴着《中国功夫》的乐曲,个个神情专注,一招一式,都凸显功夫过人,训练有素。
那轻姿曼舞,那如痴如醉,那整齐划一,引来了美国人、墨西哥人、印度人的驻足观看。
还有分散在各个角落里三五成群的人们,他们交流着东北的酸菜怎么淹?山西的刀削面怎么做?天津的素包馅怎么调?娃娃的小饭里放什么蔬菜?娃娃感冒吃什么药好等等。不仅交流生活经验,还分享着和儿孙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也交流着来美的种种不适,和子女的矛盾等等。同样,他们也在这里关注着国内的变化,互相倾诉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这里有来自巴蜀的妇女,来自汉中的老翁,来自三亚的乡音,来自漠河的华声。不管操着什么样的方言,不管似曾相识,只要是黄皮肤、黑眼睛往这一站,不用说,就是炎黄子孙,就是同宗同祖的中国人!很快就亲如一家。
从2020年3月起,美国疫情持续不断,各个公园日渐人稀,在北美候鸟志愿者的穿针引线下,为这些中国的大爷大妈,建立了适合候鸟父母们的候鸟社区和分门别类的诸多微信群。微信里热闹非凡,大家高兴时分享快乐,烦恼时倾吐郁闷。这个群仿佛就是他们的祖国,就是他们的家乡,就是他们的兄弟姐妹!

后记

中国的父母为孩子的付出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在子女需要时,他们可以克服自己的寂寞和孤独,不惧山高路远,不畏病痛难忍,像战士一样打起背包就出发。或许在子女的眼里,他们爱唠叨、抠门、多管闲事。可是他们当初为了你们能出国发展,倾其一生的所有,甚至卖房子、卖地,支持你们的选择,满足你们所有的愿望;他们牺牲自己,成全了你们职场上的鲜衣怒马;他们付出所有,成就了你们的诗和远方。只有中国的父母能这样无私的奉献,而美国人却在子女十八岁以后就让他们搬出另过、独自打拼,从经济、精神上彻底“断奶”。君不见,美国的年轻夫妇都是自己带娃,他们的身后,常常有三、四个孩子跟随,而鲜有老人相伴左右。

中国的父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善良的父母了!他们不敢倒下,因为下面有子女;他们不敢倒下,因为上面有高堂;他们不敢生病,因为在美国没有医保;他们不敢喊累,因为他们为子女付出心甘情愿。他们的身躯算不上伟岸,却用一己之力为子女撑起了半壁江山。在这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他们要度过几个月、半年、一年或更长的时间。特别是在2020年3月疫情爆发后,有多少候鸟老人滞留美国,他们一次次机票被取消,一次次希望变失望。大洋彼岸只能和祖国亲人两情依依,梦中相聚。还有一些候鸟老人,他们在美国疫情肆虐,感染人数、死亡人数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勇敢地做穿云破雾的逆行者!宁愿在柬埔寨、在新加坡、在墨西哥隔离14天,也要冒着风险曲线赴美。为了子孙,他们早已把自己的安危冷暖置之度外。

异国他乡候鸟们劳累、孤独和隐忍,晚年漂泊、老来重负。年轻时,他们边工作边带孩子,是单位里的中流砥柱,是共和国大厦的奠基者、建造者。年老时,他们又漂洋过海,带起了孙辈,虽终日劳累却甘之如饴。他们这一生似乎活在奉献中从未想过索取,他们是最孝顺父母的一代,也是不麻烦子女、孤独终老的一代!他们是滚滚红尘中的一粒砂,却称得起平凡和伟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致敬——中国的父母!致敬——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优秀品德!

2021年3月7日于美国旧金山湾区 2021年3月11日修改 2021年授权发表于北美候鸟华人社区

作者简介:周梅,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世界日报》(中文版)《中国电视报》《中国老年报》《天津日报》《今晚报》《渤海早报》《中老年时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发表报告文学、散文、随笔等各类文学作品计30多万字,并多次获奖。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